【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疫情之下:在家攝影創作距離工作坊
可曾仔細盯睛注視著自己的家嗎?家的一切或許對我們來說都在熟悉不過,但「一如往常」可能麻痺了感知,「沒有甚麼特別」或許是多數人對於家的第一印象。

然而,創作是從自身周遭出發。影像學院暑期工作坊邀請到藝術家張卉欣,她擅長使用不同距離與角度,重新掃描日常空間的樣貌、建立新的空間維度、重塑物件的新意義來創作作品。她將帶領同學們練習跳脫肉眼慣性地觀看方式,透過相機觀景窗重新審視自己的空間。

卉欣老師介紹多位藝術家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都與家相關。都築響一《Tokyo Style》拍攝東京租屋客的日常生活,整組作品以平視的角度拍攝房間全貌,有趣的是,照片中雖然沒有出現房間的主人,但卻能夠透過影像中的物件推測房客的嗜好甚至性格。與之相對的是奧山由之的《Flower》,記錄和祖母共住的景象,除了房間的樣貌之外,也拍攝特定的物件,例如湯匙或是花瓶,讓觀者產生困惑的物件選用,而產生不明所以的排外感,正巧也凸顯創作者與居住空間的獨特親密關係。石內都《mother's》作品雖只拍攝母親的物件,但透過近距離拍攝,細膩地將口紅龜裂的質地拍出來,並沒有直接拍攝垂垂老矣的母親,而是使用物件「借代」物件的擁有者,這種不直接指涉、反而運用譬喻的拍攝方式,除了擴充觀者的想像空間之外,也讓觀者與創作者的生命經驗產生交集,用已知理解未知,疏通雙向溝通的渠道。

介紹多位藝術家作品後,卉欣也帶領同學,一起用影像來觀察、記錄自己的房間樣貌。其中,胡渝靜同學拍攝房間的奇幻氛圍,從明亮的房門入口、玻璃瓶的光線色散搭配繽紛的水晶寶寶,進入了渝靜的奇想世界。接著殘存昏暗的光線映著床單的皺摺,感受時間慢慢地從房間中流過,舒服的光線與柔軟的質地,看來也令人昏昏欲睡,轉眼接著如同北極極光的夜空,走入一個更夢幻、浩瀚無垠的空間中,就如同夢境沒有邊界,獨自在小宇宙漫遊。最後不知不覺時間已過了凌晨一點,結束了一天的白日夢。
 

王馨儀雖是拍攝房間,卻從照片中看出課業壓力與音樂興趣之間的掙扎。成堆的考卷梳成的直條紋理,與木頭紋路相作呼應,「直線條」元素橫跨前三張照片,看似互不連貫的影像,卻娓娓道出自身的故事。

在王馨儀的作品中,觀看視角不斷切換,有時從創作者的眼睛看出去,有些時候又化作吉他或是床上的娃娃觀看房間的樣貌。觀看視角的跳轉似乎也回應心中混亂或是迷惘的狀態,好似整個房間都是創作者的心理空間,從不同角度剖析自我,參照著自己的想法或是他人的評價,尋求著「我是誰?」、「我該往那裡去?」的終極答案,最後一張插頭與插座分離,似乎說著一天思考的疲憊。

在這場工作坊中,同學們從觀景窗重新看向日常熟悉的風景,藉由不同距離、角度、物件的選取,成為影像的說書人,說出與空間的故事與親密記憶,而觀者成為空間的旅人,漫遊在不同維度的時空裡,踏遍說書人的精神宇宙。 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_暑期影像工作坊作品成果網站:http://mag.youngvoice.tw/304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