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簡介各國影像教育】當「文化政策」遇上「文化游擊」(上)
2019上半年,長年投注於影像教育工作的富邦文教基金會將舉辦系列講座「如果電影銀幕就是電子黑板:影像教育系列講座」,六組在各式場域從事影像推廣、論述、創作、教育的工作者,分享其經驗,勾勒出影像教育現場的目前樣貌與未來可能。

第二場的主題為:他山之石:簡介各國影像教育,當「文化政策」遇上「文化游擊」。法國,作為推動影像教育行之有年的國家,是如何從零開始,到今天能在國家政策中深刻扎根?社會整體對文化藝術教育重視的環境,是如何逐步構建、孕育出來的?而相較於法國的影像教育,是透過國家文化政策,從上而下全面性的推動與部署,台灣或其他國家是如何在來自民間、體制外的嘗試,單點式地發動「文化游擊行動」?當沒有足夠完善的國家文化政策與資源時,又如何以其他替代性、另類的方案開拓出新的可能?

本次講座邀請到法國在台協會影視專員敖瀚林(Aurélien DIRLER)和沃時文化專案總監林怡秀,分別就其自身的成長經驗、工作經驗出發,聊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條件,能各自孕育出什麼樣奇瑰的藝術文化景觀?
主持:今天這場講座邀請了兩位講者,兩位都和影像教育有關。一位是「法國在台協會」的敖瀚林先生,舉辦影展時需要法國經典電影,或是法國放台灣的台語片,都會透過他們聯繫版權。今天想請他談談在法國這樣電影教育、觀影環境很好的地方,他是如何從一個法國小男孩接觸到電影環境,最後成為「法國在台協會」的影視專員。我們會請他談談法國電影教育的概況。

另一位講者是林怡秀,她是富邦文教基金會去年出版《迴映誌》的編輯,裡面收錄許多國家的電影教育概況。我們今天請她來分享這本書提出一些在電影教育資源比較不豐厚的國家,他們是怎麼樣做電影教育?怡秀之前在當代藝術雜誌《典藏.今藝術》擔任編輯長達八年,她的成長經驗也蠻特別,今天也會請她分享,在一個相對於法國而言,電影資源沒有那麼豐富的台灣,她是如何摸索、碰撞,開始自己關於電影和當代藝術的啟蒙,最後如何成為《典藏.今藝術》的編輯。

今天講座會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請兩位講者談談他們怎樣從接觸電影到現在從事跟電影相關的事情。第二部分,會請敖瀚林分享法國電影教育的概況,以及法國在文化預算上的概況。第三部分,請林怡秀分享她編輯這一本的經驗,並介紹比較特殊的國家案例。

敖瀚林:法國開始影像教育的機緣其實回溯到1980年代。當時我們發現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青少年,當時電視是非常興盛的;法國非常強調所謂的社會公平,不管家裡是有錢還是沒錢,我們都希望所有青少年都有機會可以看到電影。法國影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並不是讓青少年看電影而已,重點是我們希望給青少年可以分析電影的工具,我們教導他怎麼分析電影,讓他們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去分析、揣摩或是質疑,區別這個導演或是電影的風格。
 
影像教育開始的年代是1981年,是法國文化部和教育部一起擬定出來,希望研擬一套教學方式,引進學校,讓學校藝術教育的其中一個項目是影像教育。我們希望學校對藝術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希望引進藝術家與相關的藝術文化產業到學校裡。為什麼影像教育會是整個文化藝術教育的核心?因為電影藝術在法國的地位非常特殊,電影藝術是個集體作品,涵蓋了不同的藝術領域,且法國是一個非常喜歡看電影的國家,法國是全球第五大的電影大國,每年賣出的電影票有2億張,是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出口國,這2億張電影票相當於營業額高達4.5億。電影工業的生態,不管是政府或是中央、私人企業或民間的電影產業人員,制度都建構得非常完整。
 
另外,法國總共有2000家戲院,每年多達170個電影節。影像教育推廣有兩種途徑,一是到電影院看電影,我們不在學校看電影的,我們希望家長帶著小朋友買票,到戲院裡看電影;第二種,就是學校的影像教材,老師透過教材教導學生怎樣思考、觀看電影,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總共235部電影,五萬名教師投入影像教育,他們是自願投入影像教育的教師,除了這五萬名的自願教師之外,我們動員了大約2000個影廳來參與,估計有140萬的法國學生受惠於影像教育,其實這只佔學生比例的13%。我不想讓大家以為法國的影像教育是每個學生都受惠的,當我還是學生時,我也沒有受過影像教育。
 
法國的影像教育是集體推動的,相關參與人員包含文化部,還有法國電影中心(CNC),地方層級包含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在地辦公室,還有市政府或相關的民間施政單位,以及電影產業的專業人士,例如片商、電影院的經營者等等。
 
影像教育的第一個受惠者當然是學生,學生享受到影像教育。第二個受惠者是片商,有些片商發行的電影是國外的獨立製片,影像教育選擇了他們的電影做教材,可以幫助片商度過發行上的難關,他們不會因為發行獨立電影而賺不到錢。第三個受惠者則是電影院、影廳,白天的時間,也許看電影的人不是這麼多,透過學校的影像教育把整個班級帶到他的電影院欣賞電影,對電影院來說也是一個收入。第四個受益者是大眾運輸,我們帶整個班級的學生去看電影時會租用巴士,可以讓大眾運輸業者受益,或是鄉下地方的學校要去看電影會搭乘相關的交通工具,也可以讓大眾運輸業者受惠。第五個受惠者,則是影評人和教師,還有相關的電影協會、民間電影團體等等。最後補充一個數字,因為影像教育,我們一年可以賣出大概330萬張票。
 

敖瀚林:影像教育在法國雖然是一個全國動員的工作,但關鍵還是各地人士,比如電影院與片商願不願意合作、教師願不願意付出時間。這些投入影像教育的人都是自發性參與,這也是為什麼我剛剛提到目前法國影像教育只有13%的學生受惠,因為在某些地區,戲院、片商、學校裡並沒有合作投入影像教育。

法國的影像教育的確是在正規課堂時間進行,但不會有評量考試,也不會打成績。但高二、高三有電影選修科目,會納入評量,是會考中的項目之一,學生可以選修,它正規的課程,要上課、評量並且打成績。

自願投入影像教育的教師,都會支付薪水,會說他們是所謂的自願、自發性影像教育教師,是因為他們原本可能就是學校的老師,教地理、法文或是其他科目,他們自願用課餘的時間投入影像教育。有的情況則是學校師資不足,我們會從外面找影評人到校為學生上課。那支付這些講師的,是地方上的電影相關協會,因為這些民間協會會獲得文化部的贊助,所以他們運用這些資金來支付從事影像教育的師資。這些影像教育課程也並非每個學校都有,有提出申請的學校我們才會去;而且也只有少數的高中才有電影選修課程,同樣需要提出申請,才會在學校建置電影相關選修課程。
 
除了影像教育之外,法國還有藝術教育,但這方面我並不是專家,無法詳盡回答各位。但是我可以跟各位分享,在法國由老師帶學生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都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另外,法國的藝術推廣教育主要並不是在學校裡進行的,而是各個美術館或博物館的教育推廣人員,他們專門負責接待學生,會設計自己的教育推廣活動。法國文化部也會針對藝術教育提供資源,希望打破城鄉之間在藝術教育上的資源差異,預計會在未來的課綱納入兩個小時的藝術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