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訪客」計畫與害喜影音綜藝共同打造,陪伴青年藝術家探索不同博物館資源後,針對館藏內容開發青少年專屬的學習活動。
合作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講師:藝術家 倪苑茹
當金工藝術家遇上史前飾品:綿延萬年的技藝與材料
當金工藝術家倪苑茹看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中的館藏品時,對藝術家而言,這些數千年以前的玉器不只精美,更展現了跨越時空的工藝技術。在尚未有文字記錄的時代,這些史前人們如何採集素材?沒有現代化工具的輔助,史前人們使用了什麼技術讓自然素材慢慢轉化為精巧的飾物呢?因此,這次的工作坊便希望帶領青少年如同史前人們一樣,從日常中採集素材、使用素樸的方式改變材料外型,來創造出對於自己具有特殊意義的飾品。
藝術家的起心動念,將工作坊的想法與史前館的研究員王仲群和姚書宇討論後,他們便帶著苑茹進行詳細館藏導覽,分享史前文物背後展開的研究:某些飾品的石材其實來自遙遠的山區,推測可能是運用河流運至居住的聚落;出土發現的飾品,分析發現其玉石材料並非當地所產,研判當時可能已出現交換網絡;有些飾品的細節精巧細緻,不禁讓人更為好奇當時工藝技術的發展過程。在多次討論中,藝術家、館員與課程開發夥伴們逐漸形成共識:透過帶領青少年觀看、理解史前文化飾物的生產脈絡,並非為了復刻或傳承過去的技藝,而是擬仿與史前人類相似的採集方式,搜集日常素材,來創造屬於當代文化中的個人敘事。
飾品會說話:從史前到現代、從收涎到青春期
工作坊實際舉辦的第一天上午,從展區導覽展開,史前館的研究員仲群老師詳細介紹了史前時代如何從敲擊製作石器,慢慢演進到製作精美的玉飾,進而從玉飾被發現的狀態裡慢慢推敲線索,並建立起對於史前人們生活的想像。無論是製造的技術,或是發現使用非本地出產的材料等等,推測當時人們已有懂得使用工具,也有移動與交換的生活習慣。

藝術家苑茹延續對於史前出土飾物的思考,引導同學們的目光延伸至當今的首飾上,重新思考何謂穿戴藝術?從儀式性的配件開始,伴隨場合或身份上的轉換,甚至進入不同文化及形式的案例,轉換成更為豐富多元的飾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接著,學員們開始思考:現在的我在什麼階段呢?我身上具備什麼特質,也希望能陪伴自己進到下一個階段呢?苑茹引導大家慢慢回顧自己,並將對於自我的期許逐步轉換成不同的線條、圖案或媒材的感受,例如:以捲曲的彈簧代表希望自己保有彈性,用木質的材料期許自己能成為溫暖的人。在這些反覆的自我探問中,學員們也開始思考自身特質與媒材之間的轉換關係,也思考如何透過小小的飾物來象徵自己,同時也著下一個階段的期許。
材質中的生命敘事:青少年的創作實踐
在第二天的創作課程中,先由史前館的研究員書宇老師分享針對館藏文物們的材料研究,詳細解釋了如何透過史前考古出土文物進行科學分析,釐清其不同材料的特性,進而思考製作方式與工具、產地與出土地之間的關係。另外,書宇老師也分享了部分民族學的藏品,這些大量運用複合媒材拼接、串連的飾品,希望能帶給學員們下一階段的創作更多啟發。
在工作坊的行前預備通知中,請學員們帶來日常生活即可拾集的材料,並進一步經由藝術家苑茹引導認識不同媒材的簡易變形及串接方式,也學習了基礎的金繼方法。
而在實際創作前,學生們看著眼前材料,思考和個人生活及特質間的關聯。從心智圖到草圖,從選材到製作,每個決定都連結著創作者對自我階段的理解,「我為什麼這麼選擇」的反覆詰問則是工作坊中不間斷的練習。

工作坊最後,學生們熱烈地展示著自己製作的飾品:已無法使用機械表重新拆組成的項鍊、透過飛機木重現喜愛的電玩中的指揮棒裝備、撿拾家門口的葉片拼成自己喜愛的羽毛球項鏈⋯⋯等。透過採集的日常材料,轉換成具備象徵意義的小飾物,也藉由這樣的創作練習,對應著史前人類面對採集及製作儀式飾品的生活。工作坊不僅映照著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樣態,青少年也在逐步探索及創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藝術家苑茹與史前館合作的工作坊中,可以看見博物館典藏文物所展示的技藝與歷史,在藝術家的帶領下,讓青少年看見了自己與物質材料、日常生活的連動關係,也藉由飾物的設計與製作,找到另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穿越數萬年時空抵達現今的考古文物,是史前人們生活的紋理;而生活在當代的這群青少年,也藉由日常熟悉的材料展現自己,留下當代生活與文化的線索,累積成未來的歷史痕跡。
相關連結|
■意外的訪客—
博物館裡的藝術家講師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