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青少年的視角,開展從田野出發的影像書寫
今年暑假,基金會再度與澎湖科技大學研發處團隊攜手合作,延續以澎湖在地青少年為主體、以「影像作為理解與表達工具」的核心精神,共同舉辦第二屆影像創作營。參與對象以澎湖的高中生為主,並特別開放少數台灣本島青少年加入,期望在差異與交流中,彼此共同建構對這片土地的理解與情感連結。
不同於第一屆以動態影像為主的形式,本屆營隊聚焦於靜態攝影,鼓勵同學專注觀察、深入感受田野的現場經驗,並透過影像編輯呈現出自我獨特的視角與詮釋。
在正式出發踏查前,同學們先於澎科大集合,由長年投入澎湖地方議題、雖身為台南人卻深愛澎湖的林寶安教授,以自身豐富的田野經驗為起點,為學員開啟這段學習之旅。接著,由成大歷史系謝仕淵教授引導大家練習「像島民一樣思考」——在田野中如何感受時間與空間的故事,並在每一次觀察與經歷中,慢慢成為更接近自己的樣子。
此次田野地點選在距離馬公市區有段距離的西嶼鄉內垵、外垵村,並首次與在地青年團隊「去(Khu)海女神龍團隊」合作,由他們帶領學員走進村落,展開一段從生活田野出發的影像創作旅程。
用身體感受村落日常,走進漁村的日常節奏
在為期三日的營隊中,學員們走入村莊與海邊、走向港邊與田地,以身體參與當地人的勞動與生活,認識西嶼的日常樣貌。他們前往內垵港邊觀看船隻出海、跟老船長學習如何補網,也到外垵看漁船歸來的下貨過程,聆聽社區發展協會的許智銘理事長講述外垵漁業的發展與特殊之處,從地景變化上明顯感受到內垵與外垵在漁業型態上的差異。
除了漁業,學員也接觸到澎湖婦女的山海智慧,跟著莊時阿嬤到潮間帶彎腰撿拾螺貝;在薛研阿嬤的指導下在菜宅裡翻土採收花生,也觀察到村落周遭大量的銀合歡林,認識其與澎湖農業變遷間的關係,並實地砍伐銀合歡,體驗它作為柴火的用途,並用大灶蒸煮甫從田間採收的花生;這些大汗淋漓的經驗都成為認識村落的重要節點,為後續的影像創作埋下素材。
從觀察到創作,學習以攝影書建構敘事
本次營隊的創作任務為編輯一本「線上攝影書」,邀請兩位藝術家——田倧源與廖修慧擔任指導老師。學員們從田野經驗中找到自己最有共鳴的創作主題,在四個主題場域—「潮間帶」、「菜宅」、「銀合歡林」與內垵及外垵「港口」中進行創作,拍攝肖像、地景及物件等類型的影像,回應自身對田野場域的觀察與體會。
攝影書創作過程中,學員們回望自己與土地的連結——有人記錄阿嬤一早採收花生的身影、菜宅獨特的景色與傳統作物,也為阿嬤拍攝自然的肖像;有人以勞動為主題,拍攝漁工上、下漁獲的辛勞,穿插休息的輕鬆時刻;有人拍攝自己踩在礁石上的腳步、潮間帶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小細節,呼應小時候跟著阿嬤一起在潮間帶採集時無憂無慮的回憶;影像不只透露西嶼的地貌與日常,也藏著年輕世代對島嶼生活的好奇、思考及情感。
我們眼中的西嶼,線上攝影書發表展現觀點
影像拍攝完成後,學員進一步學習如何在眾多照片中選擇、排序與組合,決定照片尺寸與位置,並以小組共創方式拍攝封面與封底、決定扉頁設計與攝影書命名,分別完成《界》、《不知名》和《時光歲月》三本線上攝影書,最後在澎科大成果發表,邀請在地居民、合作講師及學員家人出席,分享他們的作品與創作點滴。這次營隊藉著從「感受土地」到「影像創作」的完整歷程,讓青少年理解攝影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向內觀看自我與家鄉的關係,向外與社會溝通的媒介。
延伸閱讀|
■【精彩營隊回顧】:第一屆
澎湖開麥拉|創意拍片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