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攝影?創作?在當代追尋影像和社會的關係

課程講師:朱盈樺 藝術家

課堂一開始,盈樺老師問「近一週內有拍照的同學舉手」,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舉起手,緊接著老師又問「近一週內有用拍照來進行創作的同學舉手」,人數則掉到不剩一半,於是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拍照等於創作嗎?
創作究竟是什麼呢?它離我們的生活是遠還是近?人手一機的時代,我們看到什麼都想將它變成影像,但這和創作間仍存在著一些落差。「攝影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為什麼在當今時日有如此多影像,它和人類世界的關聯又是什麼?」老師留下懸念。
 

自拍

屬於個人的私影像,如何與他人/觀者產生關聯?就算沒有學過攝影應該也做過自拍,那自拍這個動作背後的意義代表什麼?
 
老師帶我們觀看《超級名模生死鬥》的片段,並點出「自拍」和「social media」之間的關聯。片段中,一位網紅分享什麼才是「對」的自拍。結束後,老師緊接著放出畢卡索、席勒等藝術家與他們的自畫像,人盡不同,提醒大家,自我表現的慾望是什麼?表達的方式是什麼?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套著走,相對的,如今為何會出現諸多的自拍「公式」呢?Claude Cahun的自拍攝影作品中,與觀者(我們)進行眼神接觸,但鏡子卻反射他的另一種面貌。令人聯想,我們看到的社群影像都只是某一個角度,只是拍攝者、發佈者者要呈現給我們看的某個部分而已。老師也藉Netflix網劇《創造安娜》的片段,提醒我們「人設」是如何產生?在社群網路中,每個人是怎麼塑造自己或是被塑造,我們平日的言行舉止,是否都是被設定好的呢,而這種設定,其實與整個大時代、社會文化的環境有關。
 
「從螢幕這端的我們看來,相機是一扇窗戶;而從她的角度看來,相機是一面鏡子。」,「影像」和「呈現影像」之間是有差距的。我們透過窗景看到他者的世界和樣貌,同樣使他者看到自己的世界與樣貌,那我們為什麼要展現這些?是渴望產生聯結?產生互動?也許更甚。
 
在同學提供的課前作業,「各種自拍照中」,有藉化全妝後仍使用濾鏡特效的自拍照,來強調容貌焦慮;也有分別透過拍「他人在自拍」、用底片相機記錄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詮釋了他們所認為的自拍。也有同學呈現出,如果自拍是不斷修圖、不斷地想要讓他人看到更美的畫面,那這種比較和定義的盡頭在哪裡呢,不如截下一張文字「畫面太美無法顯示」。 從同學的作業中看出大家如何思考構成「自拍」的條件,並抱持敏銳眼光學著 「批判性思考」。

監控影像

監控影像的技術,和「創作「的關係是什麼?
 
第二階段,盈樺老師以《人肉搜索》、《蜻蜓之眼》兩部電影進行討論。
《人肉搜索》全片透過網路監控影像、螢幕截取畫面,訴說一位父親經由網路世界尋找女兒的故事,表現出緊張、私密、與未知。
《蜻蜓之眼》全片使用現成錄像,使用無數個「當時當刻」的素材去組建一個虛構故事。影像間運用蒙太奇組接後,竟也魔術般地讓人覺得是同一個故事。這提醒同學思考該如何用影像敘事,而紀錄片的「真實性」或「客觀性」又是什麼?
其次,電影中提及多種視覺技術,從最早的監控錄像,到2015年(電影中所說)的行車記錄器,再到近年網紅盛行、銀幕錄影等,這些技術並非為了創作,而是為人類的需求,然後這些技術的演進似乎又可與藝術有所關聯。
 
在同學的課前作業中有人分享了嬰兒的超音波和線上課程的螢幕截圖、夜視鏡拍攝的黑白貓咪相片,在拍攝的當下也許沒有太深刻的感受,但當出現了「監控錄像」這命題時,這樣的圖像卻是切題的。這其實是對影像的一種想像、意義的擴張。亦預告下個主題「迷因」,對於一個已有的影像(亦或是現象或狀態),我們使用了創作的角度去擴張它原本的可能性。
 

迷因

為什麼迷因可以用來做創作?迷因可能代表怎樣的文化現象?
 
「迷因「和「梗圖「是一樣的東西嗎?其實「迷因「二字背後還存在著文化脈絡的背景,是值得深究的。
迷因為什麼有趣?因為它是被社會大眾語言化過後的影像,透過攝影書《Talk Soon》我們知道,它是圖像和文字的結合,也是一種溝通。「迷因」是存在「共識」的。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語言在不斷演化,而當代,影像已然堪稱語言的一部分。
科技時代的我們已經太熟悉影像出現在身邊,視覺資訊相較傳統傳播更有利、迅速,且普及——我們會覺得「黑人問號」有趣,是因為他成為了現代人熟知的慣用語,而這個慣用語是源自於它源頭的那張慣用圖像。看得懂的人,是因為「我們」是同一個「社群」裡面的人。
 


最後,盈樺老師指出,當代世界可以由兩種層面構成,一者為物質層,二者為數位層,這兩種不同層面的經驗可以構成人對整個世界的認知。當創作貼合日常,也重新審視多數人所熟悉的當代影像表現。創作離我們很近,若帶著銳利的雙眼、好奇的心,將日常轉化為「奇觀」並不困難。如何去建構「拍照「和「創作」間的關聯性,透過鑒賞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對「數位層」存在的深入覺醒,我們可以從物質層與數位層間發掘更多對照與呼應,並隨時代演進運用影像語言提出更多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