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素養加強班】校長兼撞鐘,換人響響看-聲音工作坊

 

課程介紹|

人權是個抽象概念,學生如何回到自身生活去覺察與理解呢?這次的工作坊為兩次課程,中間相距一周,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聲音的採集練習並思考當中的權力意涵。

第一堂課中,老師先邀請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權力與管束」,一個是學校內的例子,一個則是學校外的例子,引起學生熱烈回應,前者包括:一個月只能訂一次外送、上課禁用手機、進出學校要穿校服等;後者則包括:家裡規定就寢時間、女性坐姿或穿著等,從中勾起學生對於權力的感受與敏感度,再去思考背後的結構。再者,老師也分享了國內外不同的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抵抗「權力」與「控制」的作品。最後,老師提到當「鐘聲」作為學校裡反覆用來規範同學作息的象徵,學生怎麼看待與回應呢?回家作業就是請學生花時間觀察與錄製生活中的聲音,思考這些聲音給他們的感覺,並選擇特定聲音來「代替」鐘聲與學生認為不舒服/不應該的情境。

在第二堂課時,老師準備了大型的音響設備,學生輪流上台分享他們採集到的聲音,以及他們想用來替代什麼聲音。學生採集到的聲音相當豐富,包括:雨聲、水壺燒水聲音、滑鼠按鍵聲、馬桶沖水聲、走路聲、公園中兒童玩耍的聲音、煎牛排的聲音等,而替代學校鐘聲的選擇更是充滿想像力,例如:用鬧鐘聲、狗吠聲、敲打鍋具聲等來代替午休後的鐘聲,才能喚醒沉睡中的學生;有同學提議當校園出現霸凌或打架事件時,學生如果不敢直接出面制止,就可以播放「小型犬的狗叫聲」求救或提醒學校老師;也有學生用「開水即將煮滾的聲音」當作提醒老師過度管教的聲音,因為這時班級壓力如同開水煮滾般越來越大聲與尖銳。

藉由這樣的練習,老師最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問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以及想要如何回應?從中更敏銳去觀察自己跟周遭權力與規範的關係;同時,在反覆自我對話的過程,慢慢找出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不限於語言,藝術創作也是一種可能性。

課程講師|施昀佑(藝術家)、張允菡(藝術家)

課堂活動|

■【大堂課討論
討論日常生活中在你身上出現的權力與管束,一個是發生在學校內,一個是發生在學校外。

課後練習|

■【聲音採集練習】
1.每天花十分鐘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聲音,錄下三到五則長度一分鐘的聲音,並描述這些聲音傳達的感受與想法。 |舉例|錄下電風扇的聲音:我想用這聲音代表週六睡前時間,因為是我一週以來最有空閒,可以安靜想事情的時候,只聽得到電風扇轉動的聲音。
2.描述一個你在校園內感受到不舒服/不應該的情境,選擇一個聲音(從上面3-5個選)做為回應的方式,並說明原因。
|舉例|錄下大馬路旁邊停紅燈的吵雜車聲:我覺得老師就很像把我們擋下來的紅燈,每個人心裡都很氣有很多抱怨。
3.設想一個用你錄下的聲音(那3-5個)取代學校鐘聲的時刻,並說明為什麼。
|舉例|錄下家人打呼的:我覺得學校的鐘聲都在提醒我們要上課了,又是一個昏睡的預告啊!打呼的聲音也讓我昏昏欲睡,所以用這個取代。  
 

課程花絮|

相關影片|

■更多專業課程影片請見:
【素養加強班課程精華】:https://reurl.cc/YO15Vn
【人權素養加強班小教室】:https://reurl.cc/W3a2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