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How do I want to be seen?我的影像重建之詩工作坊
以往認為,觀看者決定了觀看靜態影像的時間,但是透過簡單的簡報軟體也能夠模糊動、靜態影像之間的分野,讓創作者進一步引導觀者如何觀看作品,更多的主導以及介入。

這次影像學院暑期工作坊靜態影像組邀請到Lightbox攝影圖書室負責人曹良賓老師,帶領同學運用簡單的五個敘事技巧,讓靜態影像產生律動,同時透過影像的序列安排,建構靜態影像的完整敘事。

這五個技巧分別是:推進/拉遠/平移、剪下/貼上、疊加/漸變、加入文字符號、加入聲音。第一個技巧像是模擬攝影機的運鏡,使用Power Point的動畫功能,放大、縮小、平移功能,引導觀者的視線,將注意力聚焦在照片局部,透過視線的移轉,給予暗示或是象徵。第二個技巧剪下貼上,跳脫多張照片拍攝的時空背景,重新安排、置入在同一個空間中,創造更多的觀看可能,如同陳順築作品《四季遊春》將自己的影像剪下,與家人的合照重合,彌補當年未參與的出遊缺憾,亦創造出有趣的影像敘事。第三個疊加、漸變技巧更增添影像的律動感,影像出現的時間與節奏,逼著觀者去理解相同或相異影像浮現或是消失所帶來的視覺意義,例如黃國恆《窮圖》將許多日常相片的素材,運用疊加漸變的手法,將每張照片的視覺元素重新拆解重組,好比將照片當作是畫筆,繪出所想畫面。第四個技巧加入文字,字體和位置亦會塑造觀看影像的感受,家庭影像《淺田家》的手寫文字塑造日常的寫意。第五個技巧加入聲音,音效或是音樂通常能迅速帶入情緒或情感,《李岳凌 Raw Soul》結合音樂創作者,互相襯托出聲音與影像的原創性。

這次課後創作以家庭相簿、社群影像兩個項目為主題。張又懿同學的作品紀錄父子之間的情感與傳承,父親一面辛勤在工地勞動、一面拉拔著孩子長大,轉眼間父親從年輕到逐漸衰老,微駝的身影與稀疏泛白的頭髮,襯托著兒子長大成人、英俊挺拔的體格。開頭父親幼時與祖父的黑白合照,緊接著父親與年幼兄長的照片作為對比,父子照片循環象徵著血脈的輪轉,穿插著父親與兄長不同時期的影像,以風景照與色調變化作為時間流動,述說著時間雖然帶領一個生命走向終點,但世代傳承卻能突破肉體上的限制,讓精神長存。

胡渝靜同學刻劃了手足情深,與哥哥的幼時家庭影像配上活潑俏皮的手寫字體與塗鴉,重溫兒時快樂溫馨的回憶,透過疊加與漸變的手法,輕快的影像節奏反映童趣。至今,兄妹倆分隔南北兩地,最後小渝靜拿著電話的手與哥哥的手重合,透過取自兩張不同影像的剪貼與互動,述說幼時已奠定的手足情誼不隨著距離而改變。

許宇紘同學選擇社群影像作為創作的素材,收集了不論是重訓、田徑比賽、與朋友日常生活隨拍,甚至是街景的擺拍,每一張照片都有創作者自身的存在,但不同的情境裡又有不同的自我面貌,宇紘透過創作整理自己的模樣,使用剪貼與照片並置的手法,將「我」的形象從碎片化的情境中黏合,建立從多方角度觀看自我的方式。

將照片匯入軟體編輯成影片,每一幀影像的推動下,擺脫過去美術館看展、攝影書翻閱的模式,觀看照片如同影片一般,具有前後時間性。在這概念之下,運用敘事技巧重新編輯過的作品,也能產出新的意義。
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_暑期影像工作坊作品成果網站:http://mag.youngvoice.tw/304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