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素養加強班】創作實作與討論-紀錄片與海洋短片拍攝主題

 

課程講師|
黃嘉俊/黑糖(導演)、曾吉賢(導演、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

課程介紹|

海洋素養加強班課程可分成兩部分,一部份課程從不同角度打開學生對海洋議題的認識,包括:海洋影像創作入門、寫作入門、海洋垃圾、海洋勞權、移民社會的海洋信仰、原住民海洋文化初探等;另一部份則聚焦於影像創作的實作與討論,學習紀錄片、動畫片及實驗影像等多元影片類型,以協助學生未來完成一部5分鐘內的海洋議題創作短片。這次課程分別邀請了綽號黑糖的黃嘉俊導演與曾吉賢導演帶領學生討論,學生一方面聆聽兩位專業影像工作者自身的創作經驗,同時分享自己的海洋短片構想與遇到的困惑與挑戰,透過討論得到回饋建議。

第一堂課邀請到黑糖導演分享,黑糖導演剛完成電影《男人與他的海》,紀錄海洋作家廖鴻基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跟海的相處日常,以及面對海洋、夢想與家庭之間的來回對話,因此黑糖導演特別聚焦於自己選擇拍攝海洋主題的過程,從一開始與多數人一樣對海感到恐懼或陌生,到接觸到潛水後慢慢愛上海,關注海洋相關議題,到後來因為自己也進入為人父的階段,反思一個父親如何在對海的自由嚮往與對家庭的愛與責任中,摸索出一條路;黑糖導演分享因在不同生命階段,他對人生有不同的困惑,而拍攝紀錄片對他而言往往就是一個追尋答案的過程,透過跟被攝者的相處對話,他同時也在釐清自己的狀況,無論最後是否找到答案,都是一個寶貴的歷程。此外,黑糖導演也強調觀察與身體經驗的重要性,如果學生目前對拍攝主題仍沒有想法,就嘗試多去接觸離家比較近的海,先從好奇、觀察與感受開始,慢慢長出自己有興趣的視角。


第二堂課時,學生已經有大致的拍攝計畫,曾吉賢老師以此為基礎跟每位學生討論,釐清拍攝的動機與可行性,並給予具體的回饋建議。老師開場就分享:「拍片是理解自己的過程。拍片就是一種再發現(explore)的過程。」因而老師在聆聽完每位同學介紹他的拍攝計畫後,就會進一步詢問學生為什麼想要拍攝這個主題?對這個主題的認識與想像?有自己的觀點嗎?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且有感的事物,而不是為了交作業而拍攝;同時,老師也會在過程中補充自己的經驗、專業的拍攝建議,以及面對某些海洋議題,能不能發展出更貼近學生自身興趣與特質的拍攝方向。

例如:有同學提到他對「教育」很有興趣,回想自己小時候在學校幾乎沒有什麼跟海洋教育有關的回憶,跟海距離很遙遠,因而他原本想以國小學生對海的感覺為主題,訪談老師、或國小一、二年級學生,老師也趁機跟所有同學們補充,當我們會跟拍攝對象進行訪談時,一定要事先做功課了解問題背景資料,注意訪談環境的選擇,且講話時要避免像念稿一樣,讓對方產生回答考試問題的壓力,怎麼透過聊天,讓對方願意跟你分享,因此如何真誠的與人建立關係,透過聊天方式讓對方自然跟你分享,這也是紀錄者的功課與挑戰;接下來,吉賢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請大家一起思考,可以怎麼拍攝「教室的海洋」?探討在看不到海的台北學校如何在教室裡教海洋,怎麼利用你觀察到的意象或是物件?影像不僅止於美麗的海洋,也可交叉使用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與噪音,以及加入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另一位同學則是提到因為老家在金山,離海很近,有香火鼎盛的媽祖信仰,因而他想拍攝海洋的民俗信仰;但經跟吉賢老師討論後,學生轉而嘗試跟住在金山的阿嬤聊聊他在金山的故事,會比單純講海洋信仰更貼近創作者本身,也有機會挖掘出獨特的在地觀點。另一方面,有同學沒有明確的拍攝主題,但對影像或聲音的運用特別有興趣,吉賢老師則建議學生帶著他們獨特的品味與敏感度去採集影像與聲音,慢慢累積出他們想談的海洋觀點。整體而言,學生透過跟吉賢老師的討論,較能找到貼近自己生活經驗且有感的主題,並且較能跳脫制式的拍攝方向,找到可以突顯「此刻的我」如何理解海洋的觀點。

 

課程花絮|

 

更多影片|

■海洋素養加強班課程精華短片:https://youtu.be/2m4TNLfdIFY
■學生海洋影像創作線上看(為跨國合作計畫,內含臺灣、英國、美國三地青少年拍攝的短片):https://hereonearth.world/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