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素養加強班】海洋垃圾的前世今生

 

課程講師|劉欣維(RE-THINK社團法人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專案經理)

課程介紹|

本課程地點經過事前場勘,選在桃園鄰近垃圾掩埋場的草漯海灘,希望除了講座課以外,學生也能透過實際走踏與觀察,覺察到海洋垃圾從陸地(垃圾掩埋場)到海洋,再回到海灘的過程。欣維老師上午先介紹了海洋垃圾的來源,並分享自身在不同環保團體工作的經驗,發現要引發一般民眾有感並且產生行動,需要創造一些情境讓人們可以比較自在地「進入」,這也是「為什麼要辦淨灘活動」;淨灘雖然無法直接解決海廢問題,但卻讓參與者自己「看見」海灘上的垃圾,進而自發性地去思考生活中可以做哪些改變。除了淨灘活動外,RE-THINK也透過創意方式激發人們對海廢問題的關心,例如: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  


下午課程學生前往草漯海灘,走路過程中同學在大風中聞到垃圾腐臭的味道,縱使戴著口罩依然相當濃烈,正是從鄰近垃圾掩埋場飄來的;逆著風吹沙走到海灘時,看見為數不少的垃圾,欣維老師請學生一面使用「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CC)」,觀察垃圾種類,同時蒐集6個垃圾(2個很難得看到的,2個很常看到的、2個覺得很有趣的垃圾)。回到教室後,學生開始分組討論ICC紀錄表的結果,發現確實跟老師早上分享最常見的海洋垃圾相符合,有相當多的寶特瓶、瓶蓋、吸管等;而學生帶回來的垃圾更是五花八門,且不受國界限制,有來自內蒙古的酸奶、中國的信號彈、重慶的高粱酒、漁業作業用的浮標與燈具、針頭、粉紅豬氣球等。  


接著,欣維老師帶同學玩桌遊〈海洋危機〉,設定的場地涵蓋陸地區、河流區以及海洋區,學生必須合作清除不斷產生的垃圾,若一定數量的垃圾漂到外海,玩家們就輸了。第一次時,學生們很快就輸了,但隨著一次又一次重新挑戰,學生慢慢掌握訣竅,因而更有意識地思考垃圾一路從陸地進入河川上、中、下游到海洋的過程,發現想要獲勝就需要謹慎處理陸地垃圾問題,而這正是面對海廢問題的核心思考,這也是一般人容易遇到的迷思「我都有做資源回收、垃圾分類,這樣還不夠嗎?」但事實上,減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最後,學生兩人一組為蒐集到的海洋垃圾拍攝肖像照,嘗試用不同觀點觀察,發想這些垃圾背後的故事與獨特的性格設定,為接下來的動畫課程預作準備。

課堂活動|

■海灘出任務: 學生到海灘觀察垃圾種類,記在ICC紀錄表,並且蒐集6個垃圾(2個很難得看到的,2個很常看到的、2個覺得很有趣的垃圾)跟同學分享。
■桌遊「海洋危機」: 透過桌遊,讓學生意識到垃圾從陸地、河流、海洋,飄到海灘上成為所謂「海洋垃圾」的過程,思考從源頭處理海洋垃圾的核心概念。
■海洋垃圾的肖像照: 學生從海灘上撿回來的垃圾中挑出2個,與夥伴討論垃圾背後的故事,擬人化思考成一個擁有獨特個性的人物,並依此選定合適的場景與角度拍攝「肖像照」,這同時也是為接下來的動畫實作課程做準備。
 

課後練習|

■海廢角色發想與對白設計: 學生以課程中拍攝的兩張海廢肖像照為基礎,跟夥伴進一步討論兩個角色的設定(姓名、個性、生活背景),並設計兩個角色間的10句對白。
【備註】此課後練習將運用於「創作實作與討論-逐格動畫創作」課程

課程花絮|

相關資源|

■RE-THINK海廢圖鑑:https://oceantrash.rethinktw.org
■RE-THINK回收大百科:https://recycle.rethinktw.org
■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CC)資料引自荒野保護協會:https://www.sow.org.tw/blog/iccdataforms

更多影片|

■海洋素養加強班課程精華短片:https://youtu.be/2m4TNLfdIFY
■學生海洋影像創作線上看(為跨國合作計畫,內含臺灣、英國、美國三地青少年拍攝的短片):https://hereonearth.world/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