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情緒的影像序列〉動態影像創作練習
劇情片已成為我們觀看動態影像主要的形式之一,因此基金會期望以「實驗影像」的角度切入,讓同學們接觸到不同的創作形式,拓展對創作的想像與可能。

實驗影像對於多數人來說相對陌生,不同於常見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手法,實驗影像透過影像的各種特性,如光影、色彩、物件等等,拼湊出創作者想談的主題。常見於影展、美術館等藝文空間,但在影像媒體成為主流的這幾年中,一些商業電影、紀錄片等主流影像中也可見實驗影像的操作。

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在三月的團體課程中,欣賞各種有趣的影像作品,這次也讓同學運用實驗影像的特性,來進行創作練習。這次邀請到複合媒材影像創作者温淨淳講師,以情緒為創作主題,同學從平靜、心煩、心寒、吃驚、好奇、快樂、孤寂、欣慰、急躁,挑選主題並完成一分鐘的實驗影像,再進行分組與講師一起討論。

本次課程特別的一點是採取線上教學,在於隨著國際隨著國際疫情這一年多來的紛擾,許多國家被迫使用線上模式進行教學,卻也發展出多元的線上學習模式,儘管四月份台灣疫情尚佳,但影像學院希望同學能夠及早學習與適應線上教學,也期望大家有過這次經驗後,未來能持續利用各種線上學習資源,開拓學習新的可能性。

經過近一個月的創作,同學們也嘗試影像各種的可能性。如同李柏宏同學的《乞程》,使用金錢作為主題中的物件,拍攝廟宇香油桶與街友乞討碗內金錢的數量,透過影像堆疊的方式,來呈現他所想講的強烈對比。

又或是沈宣同學的《LONESOME》利用物件材質與人物角色進行互動與對話,像是影片中的少女啃食著棉花、或是披著暗紅色薄紗,透露著少女期望能夠被他人溫柔包覆。然而在空蕩的空間中,只有少女獨自一人與物件互動,更凸顯少女的孤寂。

莫芸同學的《快樂》反倒提出了為什麼一個人就是孤寂,不能感到快樂?儘管同樣只有一位少女,但莫芸卻使用不同情緒。KTV的七彩球燈與少女獨舞狂歡,再搭配日曆,展露出一人的週末也能過得開心且自信。然而,許多同學看到影片結尾卻有空虛、孤單的感受,淨淳老師提到,敘事方式會影響觀者的感受,假如使用倒敘法,從週一倒回週五,讓獨舞狂歡的感受逐漸疊加,而不是到最後一筆勾銷,更能展現快樂的情緒。

淨淳老師在看多數的作品時,都認為同學能夠深刻的表現負面情緒,卻不知如何表現正面情緒。而吳秉璇是少數能夠掌握到透過影像來傳遞「快樂」的同學,她的《園遊會》作品中,記錄了兩個女孩牽著手,在烈日下躺在藍晒布料上,進行社團的創作實驗。過程中也記錄了社團同學緊密的關係與互動的自然,好似讓觀者回想起青春時期與好友的瘋癲,青春的美好回憶。

在這次創作練習的挑戰裡,不少同學能做出完整度滿高的作品,但如何運用抽象物件而不使用臉部表情、演員肢體動作、文字對白的情況下表達情緒?這或許是同學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必須從中學習鏡頭語言的使用,比如從景框、鏡頭遠近、角度、物件符號、材質、敘事安排等方式,讓觀看者讀到創作者的訊息,引起讀者對情緒表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