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不為人知的15分鐘〉靜態影像創作練習
過去有人曾將電影比喻為一扇「窗」,看著大銀幕就如同看向窗外的風景。而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盯著手上的這扇窗,然而諷刺的是,我們真實感受、活在虛擬空間的時間可能比現實生活還要多更多。

社群媒體作為現代人觀看的主角,不知不覺,我們對於攝影創作的想像不僅僅受到Instagram、Youtube大量影音平台所影響,更因此受到侷限。留給思考的空白時間逐漸被小螢幕取代,思想、價值觀亦趨於一致,失去個別化的可能,正如同金敏動畫作品《盜夢偵探》中女主角千葉所述「空蕩的軀殼,承載著集體共有的他者之夢」。

易庭老師藉由「發掘不為人知的15分鐘」攝影作業,尋找生活中重複固定的那個時刻,以日常出現的人事物作為拍攝主題。其實,創作題材都藏在生活的細節裡,透過這項練習,同學們能夠放下手機,好好觀察生活中的15分鐘,從創作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獨特性與主體性,也會發現生活中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物,竟能變成令人驚豔的攝影創作,讓人重新經驗日常,體驗前所未有的感受。

本次課程特別的一點是採取線上教學,在於隨著國際隨著國際疫情這一年多來的紛擾,許多國家被迫使用線上模式進行教學,卻也發展出多元的線上學習模式,儘管四月份台灣疫情尚佳,但影像學院希望同學能夠及早學習與適應線上教學,也期望大家有過這次經驗後,未來能持續利用各種線上學習資源,開拓學習新的可能性。

在這次創作練習中,同學們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題材。蔣荷同學的飯後十五分鐘,紀錄了晚餐後家人聚在一起休息、卻是媽媽辛勞家務的時刻,藉由家人身體的姿態以及餐盤隨意排列拼湊出生活中規律的十五分鐘,對比之下,也發現每天的循環規律是母親一人獨自辛苦維護。

侯米朵同學記錄學校早自習的十五分鐘,正值高三升學階段的他,一方面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另一方面對未來也充滿期盼。透過觀察教室中的物件,如被關困在鐵籃中的餐盒、放置窗外的個人小物,來傳遞自身的心情。

吳泉裕同學則是記錄深夜十五分鐘,以夜市的打工生活作為題材。晚上十一點左右,夜市人潮漸減,是小販稍微喘口氣,抽菸吃飯的休息時刻。這組作品記錄了夜市匆匆的旅客們可能從未發現的風貌,也豐富了我們對於夜市的想像。

同學創作場域從家裡、學校、一路延伸至打工場所,每個人的生活必定不同,差異性製造了創作的養分與可能,同學們在過程中學到細微觀察,同時練習用心感受自己的生活。

而易庭老師也希望同學能夠學習「如何利用影像來說故事」。對影像如「呼吸」般自然的世代,攝影已然成為日常紀錄生活的工具,但若無法藉由影像表達自己的觀點,將在「影像表達」與「作者主觀詮釋」之間產生斷裂。在一來一往的討論過程中,易庭老師強調「視覺傳達的有效性」,藉由構圖慎思、觀看視角改變等方式引領觀者影像的觀看焦點;同時捨棄慣用符號、文字等象徵意義,重新構築屬於我們自己的影像語言。另一方面,「影像的順序安排」也能幫助敘事線的展開,逐一的丟出視覺線索,引導觀者進入創作者的敘事空間,卻也能保留觀者自身的想像。

在這次的練習中,讓同學覺察到攝影不只是紀錄工具,而是能夠成為創作媒材,打破對影像的既定認識,更提醒著我們對於影像使用的能動性(agency),打開了「主動使用影像語言」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