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閱讀形成性研究:以小老虎丹尼爾、卡爾瑪的嘻哈世界為例
講者: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  Rachel Kalban     / 文字整理:黃詩婷
如何讓孩子參與兒童節目的製作?」來自 9 Story Media Group 研究與課程部門的 Rachel Kalban 從影視產業導入兒童發展專家的源頭談起,分享節目製作與顧問合作的方法,搭配研究成果的應用,透過實際與孩子互動交流,讓觀眾成為顧問、有效地參與節目製作。

從建立「互信」開始的兒童節目

1960年代末,美國社會產生巨大變革的期間,人們意識到「與孩子直接對話」的必要性,首度製播將孩子置於中心的節目《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與《芝麻街》,積極透過電視劇集參與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學術基礎,與社會情緒學習。以《綠野仙蹤》裡邪惡的女巫為例,年幼的孩子無法將現實與幻想區隔開來、總會害怕地躲進被窩裡,於是羅傑斯先生邀請該演員一步步演示變身女巫的過程,將臉塗成綠色、套上黑色戲服、重現尖銳乾扁的嗓音,手把手地讓孩子理解這只是換裝扮演的電影角色,協助觀眾面對這個基礎且關鍵的兒童發展階段性問題。
 
「『相信』對於孩子極為重要,知道可以向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分享任何事情,也知道他們會相信自己說的話語。」回應1980年代數起兒童虐待案件,《芝麻街》察覺「相信」、「真實」與「沒有秘密」的迫切,製作團隊不希望讓孩子認為言論不會被大人採信,因此在1985年前被設定只有特定角色看得見、想像中的虛構朋友斯納非,突然變為芝麻街上大家揮手招呼的真實鄰居。此後,團隊對應不同的議題需求加入新角色,從罹患愛滋病、遭遇糧食危機到面臨無家可歸的處境,他們讓孩子看見這些實際在社會中發生的事情,並與顧問合作,三十年來的兒童研究成果與節目應對方式收錄在《G Is for Growing》一書當中。
 
《芝麻街》不僅為兒童節目製作帶來新氣象,更弭平孩童因貧富差距而造成知識水平不一的問題。《Psych 101》書中測試結果指出,來自低收入戶家庭、教育程度相當低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觀看節目之後,程度的落差消失了,不同經濟背景的孩子都可以奠定相似的學識基礎進入同一所學校,「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要製作兒童節目。」Rachel Kalban 相信孩子的潛能,相信兒童節目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顧問,拉近節目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每季《芝麻街》教授新的主題,與專家、學者及相關同仁像修習一門課程般,一起投入到節目開發的工作裡頭,顧問在企劃和製作的各個階段中提供對於孩子最適切的方法建議。其一,兒童發展顧問。兒童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當人們成長至另一個發展階段,便無法回到前一個階段的思維方式,比如10歲的孩子可能記得自身5歲的模樣,卻不可能如同5歲的孩子般思考,五年內他們的認知、情感與道德發展在短時間內歷經劇烈變化,故理解兒童如何成長並抵達目前身處的位置至關重要。
 
年幼的孩子對於事件的認知停留在字義層面,因此必須如實地呈現因果關係,如《小老虎丹尼爾》讓觀眾看見移動的過程,由父親牽著手、一起走到朋友家;《超級讀者隊》讓兒童知道角色鼻子變成一根香腸的魔法並不可怕,藉由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隆重盛大的音樂提示與不同的動畫技巧,讓孩子宛若見證一樁偉大事件的發生,歷經精彩趣味的過程與深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意念,才能夠放心地開懷大笑。兒童發展顧問確保節目內容適合該年齡與發展階段的觀眾,照亮引起孩子恐懼的黑影,並進一步提供具體幫助。
 
如果節目具有教學意圖,教育顧問提供專業且完整的規劃清單,從如何區分不同領域、對應的教學方法到教導的順序與邏輯,顧問不只提供學術領域(語言、數學、科學等)的指引,更包含創造力、社交技巧與情緒商數的啟發與培養,參與編寫學術和社會行為等教育意義的內容。真實性代表顧問,協助節目以貼近真實、破除刻板印象的方式,呈現不同文化、族群與身心狀況的角色。《小老虎丹尼爾》中自閉症的男孩,透過自閉症作家、患者與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與協力開發製作;另一位行動不便的女孩克莉絲,則是與物理治療師密切合作,研究實際的移動方式、觀察其步行週期,確保角色呈現真實情境。
 
在《卡爾瑪的嘻哈世界》中,團隊與致力研究無意識偏見、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與刻板印象的組織 Perception Institute 合作,刻畫黑人女孩卡爾瑪生活中面臨微小侵犯的時刻,比如朋友好奇卡爾瑪蓬鬆的自然捲髮而不經意地伸手觸摸,並認為她表達困擾的想法過於小題大作,凸顯同學無意識偏見造成的傷害,需要以積極溝通消弭彼此認知的差距。同樣長期飽受爭議的口音問題,在 Rachel 的觀點下「試著建立角色的脈絡情境,讓原有該口音的人員配音」得以幫助觀眾理解不同故事與背景,同時呈現口音自然而然發展的多樣性,並非刻意諧擬或落入窠臼,口音的設定也可以是突破刻板印象的方式之一。

研究,與孩子站在同一個起跑點

除了橋接顧問參與節目製作之外,團隊會針對目標觀眾進行三種層次的研究。第一階段,探索性研究,在企劃/創作開始之前,先了解孩子針對該主題與情境的想法。對於五、六歲的兒童而言,他們平常在想什麼?玩什麼遊戲?什麼會使他們徹夜難眠?將這些訊息融入故事中,比如羨慕同儕擁有新的平板電腦、因為好友和其他人玩耍而感到沮喪,探索孩子真正關心與感到困擾的事情。以《查理的彩拼城》創意敘事的集數為例,團隊安排專業引導師進入校園,邀請孩子天馬行空寫下自己的故事,以此讓編劇跳脫常規思維,看見孩子在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走得多遠,為劇本打造繽紛多彩的世界。
 
第二階段,在劇本初步完成後開啟形成性研究,講師直接向孩子展示故事,觀察情節是否有效地留住目光並順利展開互動。Rachel 分享團隊曾戒慎恐懼地撰寫一齣以「死亡」為題的腳本,孩子觀賞完後卻不以為意、無法產生任何悲傷的情緒共鳴,「我們深感震驚的同時,著手讓主角與他的寵物藍魚建立更多聯繫。」丹尼爾想像與魚兒一同在水中快樂悠游,卻發現最喜歡的藍魚始終沉在水底,難受的情緒不知為何湧上心頭。父親拍拍他的肩,唱出朗朗上口的策略歌曲,引導他試著提出問題,將有助於釐清與排解困境。經由父母的陪伴與解釋死亡的意義,丹尼爾和觀眾一起繪畫紀念藍魚,並加入年幼妹妹搶走圖畫、想要玩耍的插曲,讓孩子逐步理解即便感到悲傷,仍有許多調節情緒、描繪回憶的方式,也體認到並不會只有單一種情緒湧現,即使隨後和家人玩躲貓貓感到快樂也無需自責,放心擁抱自身情感的變化。製作團隊透過形成性研究讓孩子「理解」與「被理解」,給予誠實與充滿愛的正面回應,讓觸及生離死別的沉重主題也得以適切地傳遞給觀眾。
 
當節目製作完成,進行最後一項總結性研究,由外部組織(通常是美國其中一所大學或正在進行教育研究的基金會)查看節目並評估其對孩子的影響。《超級讀者隊》在賓州大學的研究中顯示,觀看節目的孩子在標準化閱讀測驗相較於沒有觀看的同學獲得更好的成績;《小老虎丹尼爾》在德州理工大學情緒調節的測試中取得非常好的結果。總結性研究讓製作團隊理解節目是否有效達到預期目標,「在疫情期間,我收到醫生的來信,他的孩子無法上幼稚園,所有與他人互動的社會情緒學習都來自《小老虎丹尼爾》,節目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心理衛生環境!」身障兒童看見自己的形象正面地出現在動畫裡、家庭遭遇變故的孩子第一次在螢幕看見與自己背景相似的角色⋯⋯觀眾的反饋回過頭來鼓舞製作團隊,延續了節目開發的使命。

讓兒童節目策動改變的力量

「不必擔心研究耗費資源,也不要吝惜向專家尋求建議。」Rachel 分享尋找顧問與進行研究的門檻不如想像中高,面對兒童專業學者,他們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更好,兒童節目的製作正是將這些研究成果分享並實踐的管道,大家將樂於促成實際帶來效益的美好企劃。在《小老虎丹尼爾》製成動畫劇集前,團隊僅利用手邊現有的藝術媒材,或許是剪貼畫、或許是手繪塗鴉,在角色設計尚未完成之前,製成故事書帶往校園,觀察孩子何時失去注意力、何時身體向講師靠攏,以最簡單的方式,獲得他們最誠實給予的即時回應。經由顧問與研究的引進,節目將娛樂性與教育性融合在一起,並適切地為孩子帶來教育意義與核心訊息,以故事賦予他們信心與勇氣,提出應對措施與解決方案,期待更多創作夥伴的加入,讓兒童節目成為踏實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