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 mini影視兒童節】 為什麼兒少節目對國家來說不可或缺:澳洲觀點
富邦文教基金會於2023年4/28-30舉辦「momo mini影視兒童節」,邀集澳洲、挪威、加拿大等國際兒童影視專家來台,進行多場兒童影視內容論壇。來自澳洲兒童電視基金會(ACTF)執行長Jenny Buckland,為本活動的發表開幕演說,關於——「為何故事如此重要」「澳洲兒童節目的標準為何?」「澳洲兒童節目的成功經驗與挑戰」「為何需要本土自製兒童節目內容?」。Jenny帶來鏗鏘有力的觀點分享,以下為演講全文。
 

講者:澳洲兒童電視基金會ACTF執行長Jenny Buckland
翻譯:張舜芬

首先,能與在場多位貴賓共襄盛舉出席今天的盛會,倍感榮幸,包括:文化部長,文策院院長,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台灣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長,以及多位立法委員

我也要謝謝富邦文教基金會團隊邀請我來擔任論壇講者,抵台以來受到你們的盛情款待也衷心感謝。
在英語世界裡,媒體內容充斥著美國文化,某些部分算是英國文化;也因此,像澳洲這樣人口 不過2,500 萬、小上許多的國家,卻產出這麼多自製兒少內容,讓許多人嘖嘖稱奇!今天我將與各位分享幕後歷程,說明我們為何如此看重在地自製的兒少節目,以及我們如何付諸實現。

首先,我想請各位琢磨一下故事的力量,也許可以想想那些感動過你、有生之年難以忘懷的故事。還記得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嗎,那是什麼片子?小時候有人唸故事給你聽嗎?有沒有那麼樣一齣電視劇,是你童年的最愛,同齡朋友也都耳熟能詳?或者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每次聽到都會想起某個特別的日子?
相較於例如去年讀過看過的故事,兒時的故事比較容易記得,因為童年是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

故事是人類體驗的重要根基。

人類一直在說故事。圍繞著營火說,在洞穴的牆上說,以歌曲和舞蹈訴說;在戲院說,在書裡說,在睡前說。故事帶來娛樂、帶來寬慰,也讓我們可以化身他者,以他人的步伐感受人生。每個文化的故事都獨一無二,故事的力量也無遠弗屆。

我們處在全面開展的螢幕時代。

電影和電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故事媒介。
1950 年代澳洲電視產業草創之初,分為兩種播放形式。其一是仿效英國 BBC 的澳洲公共電視 ABC,節目內容多數購自英國,台內的澳洲新聞主播也說得一口精妙高級的英國口音,聽起來更像置身白金漢宮而非邦迪海灘。

另外是仿效美式體系的商業電視台,頻道完全私有私營,仰賴廣告營收,節目內容及發想多數來自美國,所以觀眾必然聽到大量美國口音。
作為英語系國家,對澳洲來說有好有壞。我們從英美進口節目很容易也很便宜,對電視頻道的經營者來說是好事,然而這也意味著電視上沒多少澳洲節目,尤其是戲劇類別。我這一輩人從小看 《脫線家族》、《火星叔叔馬丁》和《太空仙女戀》長大,放學回家電視都是播這幾齣。 [譯注:這三部都是 60 年代美國影集]
過了一段時間,澳洲人開始思考這些英國及美國電視內容帶來的影響。當時澳洲的文學、劇場、廣播劇、藝術、音樂和喜劇正蓄勢待發,探索著更獨特、更接地氣的主題;如此風潮也鼓舞了藝術界人士,著手推動電視播放澳洲戲劇。然而對電視台來說,製播當地內容昂貴許多,畢竟購買美國和英國節目不必花多少錢。也因此,政府針對澳洲商業電視台推出澳洲內容配額制度,要求他們播出至少一定比例的澳洲內容。另一方面,政府也開始透過直接投資和賦稅減免,支持澳洲電視產業起飛,鼓勵製播澳洲獨有的故事。
一開始,我們只關注如何開發給大人觀賞的澳洲電影及電視內容。

然而商用電視台不喜歡被要求播出澳洲內容。他們聲稱這是對電視台業務的不當干預,要相信電視台可以自律。因此在 1970 年代舉辦過一次公共諮詢,探討商業電視台的自律,許多公共及社區組織成員都挺身而出,主張不但不能相信電視台在欠缺監督的情況下會播放足夠比例的澳洲內容,而且電視台可以無償佔用頻譜把節目發送到家戶內簡直佔盡好處,因此電視台必須受到管制,也要播放澳洲的兒少內容!

於是在1979 年、當年是國際兒童年,澳洲政府頒佈了相關法規,要求商業電視台必須播放澳洲製的兒少節目。

這麼做的不是只有澳洲。其他國家也約莫在同一時期,開始針對兒少電視節目制定了廣電規範。澳洲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制定兒少電視節目標準的方式。

先看法國,法規要求以兒少為收視對象的節目必須有助於「順利步入成人生活」。

在加拿大,相關規範要求兒少節目應該反映當代加拿大社會的道德倫理標準,提倡利社會(prosocial)的行為及態度。

美國的兒童電視法則要求,兒少節目的核心內容必須滿足兒少的教育及資訊需求。

這些說法聽起來都冠冕堂皇,很難說哪裡不對。

但如果以此標準來規範成人的電視內容,大家可以想像嗎?

與此相應的成人電視節目標準大概就是「大人看的電視劇要鼓勵他們做個好公民:不要逃稅,不要超速。」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很可能就看不到那些挑戰現狀、撼動人心、或恐怖或娛樂、或浪漫或搞笑的節目了。

1979 年在澳洲,我們為孩子做出與世界各國不太一樣的決定。澳洲的兒童電視標準(Children’s Television Standards)旨在立定兒童節目的標竿:

-兒少專屬;
-具娛樂性,並且
-製作精良


澳洲的兒童電視標準能在當時真正獨步全球的原因有二。除了把「具娛樂性」納入成文規定,更要求電視台播放澳洲製兒少戲劇—亦即成本最高昂的產製形式。

但這些都還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考量兒少電視戲劇的財源。電視台不喜歡被強加兒少節目製播規定,根本厭惡至極,這意味著要電視台主動挹注充分的資金去製作高品質的兒少戲劇,門兒都沒有。如果法規沒有規劃製播兒少戲劇的預算,可能就會淪為失敗的空談。
當時兒少戲劇節目的製作人,可以申請與其他節目內容共用的製播資金。然而要兒少節目去跟黃金時段的大人節目搶預算,不盡然公平。電視公司一定砸比較多錢在黃金時段,投資者(甚至政府機構)也傾向投比較多,最後剩下的零頭才會留給兒少節目。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製作有願景、有規模、展現高製作質感的兒少節目就更加困難,製作人也只好繼續多拍大人看的劇。基於以上原因,澳洲兒童電視基金會(下稱 ACTF)於1982 年成立,旨在為澳洲兒少螢幕內容提供專屬專用的資金,並進行倡議。
 ACTF投資兒少節目,是從一開始走到最後。我們投資劇本開發,擔任監製並協助籌措財源、讓我們衷心想看到的內容能夠實現;我們會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投資,將節目發行國際,也會開發教育資源,鼓勵節目在學校使用,有別於一般電視播放。我們竭盡所能,讓我們支持的節目都能成功。
40 年後,澳洲成為全球兒少戲劇的產製大國,我們的兒少電視內容也成為深植澳洲文化的特色。事實上,絕大多數 45 歲以下的澳洲人,對於伴隨他們長大的澳洲兒童戲劇都有著共通的美好回憶,。

我們很早就闖出新天地,透過《Round The Twist》向世界展現古怪的澳式幽默,這齣兒童喜劇成功賣給幾乎全球所有的公共電視。
後續我們也推出許多節目,以滑稽帶點奇幻的世界觀呈現陽光明媚的澳洲風光。透過喜劇和冒險形式,我們希望能探索友誼、家庭、對環境的不適應、幼兒看世界、成長、生理疾病、初戀等各種主題。
以結果論,製作資金相對充裕的兒童戲劇會是值得的公共投資。

這些優質的兒童戲劇已經重播許多次,每隔幾年就會為新一代澳洲兒童帶來歡笑。這些節目也是教育資源,在學校裡廣泛使用。它還會代表澳洲走向全球,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卓越藝術成就,讓世界各地的兒童一窺澳洲文化和價值。

我很想說:故事就停在這裡,我們從此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那會是漫天大謊。
就像我一開始提過,商業電視台從來不喜歡被迫播放澳洲兒少戲劇節目。他們遊說多年,希望可以破除這樣的限制。發現遊說無效,他們就試圖在兒少無法收看的時段、例如中午或極早的清晨播出兒少節目。他們也不會花心思行銷,想辦法要讓兒少節目失敗。
至於ABC澳洲公共電視,則不適用這些規定。ABC 主張,對他們採取任何監管都將構成政府干預,影響其獨立性,我們也應該要信任他們製播兒少節目。長期下來導致ABC 播出的進口兒少節目多於本地,因為它不想在兒少節目觀眾身上花大錢。

ACTF 花很多時間推動兒少節目內容,不亞於我們投資、監製兒少內容的時間。
我們遊說政府提供額外資金給 ABC,用於建立旗下數位兒童頻道 ABCME。於是我們看到,過去 15 年ABC 一直是最大的兒童節目電視台。

我們也盡力遊說,試圖維持商業電視台對兒少觀眾的義務,但在 2020 年我們最終還是退出戰場,因為兒少觀眾已經停止觀看免費商業電視頻道。
現在令我們坐立難安的是,如何要求國際串流媒體服務承擔播放澳洲內容的義務,包括播放兒少內容的義務。

我們也與澳洲全國原住民電視台 NITV 密切合作,支持製作專為澳洲原住民兒童製作、希望所有孩子都會喜歡的內容。

影音產業永遠都處於過渡和衝擊狀態。國際串流媒體服務公司的崛起,讓傳統的免費電視頻道競爭更加激烈。舊有的融資和監管模式瞬間失靈適得其反,兒童在各式各樣的平台、包括Tik Tok 和 YouTube上觀看內容。我們明白孩子們還是會觀賞優秀的戲劇,但他們搜尋內容的方式正在變化,觀眾正在分化。
ACTF 與時俱進,響應不斷變化的時代,但基金會的 DNA 基本上未曾改變。我們不會低估兒少節目觀眾,努力透過獨特的澳洲故事來取悅、娛樂、告知也挑戰他們,讓我國所有兒童都能從節目中看見自己。無論是 ABC、澳洲全國原住民電視台、任一串流媒體或商業電視台,只要是兒少會登入尋找內容的平台,我們都會去接觸合作。我們與澳洲頂尖的影視從業者合作,成就我們的願景。
我們身處在大螢幕時代,每個人都有太多選擇。然而在所有類型節目中,兒少內容依然是最容易受創的一種。製作兒童愛看的優質內容所費不貲,而且資金籌措不易,因為願意出錢的電視台和串流媒體平台,不會全額支持兒少內容,付給成人內容的費用總是比較多。商業平台從來不樂於承擔篩選兒少節目的義務,多年來還積極抗爭,盼能擺脫這些義務;就連 ABC 也不願意開誠布公擔起對兒童觀眾的義務。因此 ACTF 不得不站上火線,為兒童觀眾積極發聲,而業界的朋友和同事不見得都喜歡我們的倡議。
要像我們這樣做兒少節目,心臟得要夠大顆。 

你可能會問,何必大費周章?  40 年前的堅持現在還有必要嗎? 

我認為現在還更重要,更勝以往。今天孩子們已經被螢幕淹沒,大人卻還在摸索這麼多螢幕在兒少人格養成歲月中會產生什麼影響。當內容變得淺短、同時以多個螢幕邊玩邊看,對孩子專注力的持續、社交技巧以及社會凝聚會帶來什麼影響?方方面面,細思極恐。

我們一定要繼續關注兒少在這些螢幕上存取的內容品質。 

因為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發展自我意識、身份認同,在世界上找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位置。 

看到自己的生活風景出現在螢幕上,與現實處境相呼應,孩子會感受到認同與肯定,而劇中角色和故事,則有助於孩子去揣摩:和自己類似的人,生活可能遭遇的一切。同樣的,當孩子看到其他角色,想起自己的朋友,即使跟自己不一樣,他們也會學著去愛、去接納不同。如此看來,兒少節目是孩子照見自己的鏡子、也是看見世界的窗,足以在孩子生命中帶來深刻積極的影響。
兒少電視能對更廣泛的社會和國家目標做出貢獻:

- 它傳達共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的人際關係,以及對所有人的尊重;
- 是討論多元、包容和平等的首要媒介;
- 積極進取,協助加強多元文化主義、社會包容,同時為原住民發聲、對抗種族主義並增強民主;

- 讓兒少感覺到自己被看見被聽見,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憲章》要求我們承擔的義務:提供給兒童在語言和文化上相關的媒體內容。

這就是為什麼兒少電視應該得到政府、社區、公共電視和商業頻道的支持。這就是為什麼兒少電視需要強而有力的倡議。

對各地的電視台來說,現在要與 OTT 平台、串流媒體服務和 YouTube 爭搶觀眾的注意力,無疑充滿挑戰。當觀眾正在流失,提供本地內容是奢侈的選項。
然而優質的本地內容也可能是留住觀眾的關鍵,因為它讓本地的頻道與國際串流服務有所區別。本地內容若要成功,需要有適當的資金,也可能需要引進公部門支持和製播獎勵措施。影視產業相關的各種預算和贊助,都應該為兒少內容規劃保留特別份額。這些觀念難免會受到抗拒,所以本土兒童電視必須有強而有力的倡議,才能長年穩定製作。
40 多年來,澳洲一直在製作優質的兒少節目,為國內外觀眾帶來無數歡笑。澳洲的兒少電視製播能走到今日,如前所述,是結合內容監督和政府支持的結果,並以此信念為基礎:當節目內容能夠直接與澳洲兒童對話,並反映澳洲的主題、文化、語言和社會價值觀,就能實現巨大的公共價值。
我希望澳洲的故事讓各位有所收穫。如果我從你們的角度換位思考,可能會覺得大受衝擊。不過接下來 4 天,各位還有時間思量探討這些議題,令人振奮而充滿期待

接下來要走的路,就需要各位在台灣影視產業內、在政府和社區之中,找到支持的聲音,突破萬難達成目標。

我會建議大家一次走一步,甚至一次做好一檔兒少節目就好。一個為台灣7至10歲兒童製作的優質節目,看似滄海一粟,但它會激起許多漣漪,展現小螢幕讓人照見自己的力量。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