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攜小手】影像教育學習與實踐 (八)

電影發展,誰是第一?                       

講師:史惟筑老師
電影的發展史上,普遍認知1895年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火車進站》為史上第一部電影,但這樣的直接的認定並不清楚,要看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說明電影的發展。
若是以「動態影像」來看,盧米埃兄弟並非第一人,著名的美國發明家-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1888年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為第一。若是以「放映的型式」,在特定的場所、聚集觀眾一起看大螢幕等作為確認電影的發展,盧米埃兄弟於1895年於法國巴黎首映的《火車進站》,無疑是第一了。然而電影的發展也並非一蹴即成,歷經不同時期(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革新與累積,才漸漸發展完成與成熟。

圖1 《火車進站》電影畫面,圖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圖2 《火車進站》電影海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電影的重要性

就現代人來看,拍照、錄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人隨手皆可攝影!電影的發展與進步有何重要性呢?電影的發展,結合了「工業革命」重大的發明元素,如:「蒸氣火車」改變了距離、空間的限制;「燈泡」將光帶進室內,改變了日夜、時間的限制等。電影的發展可象徵人類文明進的一大步!
在電影發展初期,觀眾們看到《火車進站》的影片會害怕的逃走,被拍照的人們更會擔心自己的靈魂是否被取走了!人們會有這些反應,是因為電影所呈現「時間」的藝術,大大顛覆了人類的想像。電影內的時間可以被設計、可以調整快慢、長短,甚至是重複,這在當代開啟觀眾的全新的感知,直到現代,時間可被操控和重製,也是其他的表演型式所沒有的!


洞穴外的世界

課堂的最後,惟筑老師老師以柏拉圖著名的「洞穴比喻」,幫助同學們觀看電影時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洞穴比喻」描述一群犯人被綁了手腳並面向洞穴,只能透過看倒影的方式,得知世界的樣子,他們也信以為真。一日,一位犯人被釋放,他看見了背後的火和外面的世界,他了解了洞穴中倒影的世界並非真實。他欣喜地要和同伴們分享,可惜的是,沒有人願意相信他,甚至以為他在妖言惑眾,最後他被打死了,洞穴中的人,依然沒有機會見到真正的世界。

這個比喻,提醒人們對於眼睛所看的東西,不應就照單全收的相信,需要保留思考的空間,並進一步地採取行動,去查證和了解。

洞穴的比喻用在電影上,第一步大家需要「採取行動」,去了解畫面有哪些訊息和意義?哪裡是有爭議的?空間是如何布置的?攝影機如何運用?演員如何表演?走位怎麼設計?等等,透過這些方法,將幫助我們看見,電影中更多可以被討論的現象與可能!

富邦講堂《大手攜小手 》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