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權電影影像討論】中等學校教師研習
2017年韓國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在臺灣大賣,很多年輕人看到了韓國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歷史,雖然電影有諸多改編,但這樣帶有「公共性」與「社會性」的電影引起了年輕人的興趣,回看臺灣,解嚴至今30年間,臺灣經歷了政黨輪替,但轉型正義的路途依然艱辛,我們也好奇,當新聞媒體報導,社會上「大人」們討論這段臺灣的過去,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又是什麼樣的理解?
 
富邦文教基金會長期舉辦青少年課程、營隊,發現部分(幾乎可說大部分)青少年對於臺灣歷史的無感、對關心周遭人事物的沒有好奇心,加上生命經驗的單薄與缺乏,基於這樣的關心,我們很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引發青少年對於看似與自己無關,但實則不然的重要價值討論帶入他們的生活中。再回顧臺灣的電影歷史,從電檢制度到政宣電影,本身就曾經是國家暴力行使的機制之一,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統籌馮賢賢曾說:普遍的國家暴力史讓觀眾對人權電影具有共感,另一方面,「人權電影卻又是最難以輕鬆觀看的,因為它觸動了人類最野蠻、最殘酷、最不堪的暴力經驗。無論受害者抑或受害者,皆不忍卒睹。」在人權主題下,導演、創作者如何帶領觀眾進入故事的邏輯以及傳達訊息?並以此為出發討論影像與人權教育的各種可能性,透過劇情片、紀錄片,長片、短片等不同類型,累積對影像做為一種討論人權議題可能之各方面知識與閱讀的經驗,讓人權電影可以進入教學現場被「觀看」與「討論」。
 
本次研習由專業影評人分析影像中的符號、影像元素埋藏的觀點,電影所帶出關於權力、階級、轉型正義等等的意涵,我們將有機會透過電影來傳遞「人權」這樣的抽象價值,複雜的人權電影將可以刺激學生思考自己所欠缺的,甚至對威權、暴力進行反省。同時亦可以將影像的語言帶進教室,與同學分享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被影像淹沒、不被影音牽著鼻子走,進而成為獨立思考的人。我們相信,影像是對話的場域,理解影像,即開啟了加入對話的可能性,這也會是開啟公民思辯的契機。

1.研習時間:共四次課程,每次3小時
第一次:11月11日(日)/影像基礎與電影《超級大國民》
第二次:11月17日(六)/轉型正義與電影語言-《雨季不再來》分析
第三次:12月2日(日)/轉型正義與紀錄片-「借問阿嬤」分析
第四次:12月15日(六)/實驗電影:如何再現歷史-《69信》分析
2.參加對象:全國高中職教師,不限任何科目
3.研習地點:臺中二中 萃英樓3F 國文暨社會科專科教室
4.研習費用:本次研習課程費用由富邦文教基金會全額贊助
 
報名連結及更多活動辦法請點網址: https://goo.gl/forms/hCRWDesIejNv7DQ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