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招生】2024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


活動緣起

富邦文教基金會自2005年開辦青少年發聲獎已經邁入第十五屆,每年持續透過不同的影像媒體創作,認識許多年輕又有創意的故事。而這十多年來,社群媒體已然成為青少年彼此溝通、對外發聲的重要管道,影像不再只有創作或娛樂,它能為青少年建立自身形象,亦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
配合時代脈動,自2017年起,青少年發聲獎全面轉型為「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有別於過去徵件、角逐大獎的形式,轉變為全年度的學習歷程。我們不斷思考並嘗試各樣影像的可能性,邀請臺灣優秀的影像藝術家、導演一同參與,打造屬於此刻青少年的專屬課程,透過創作來聚焦觀點、透過影像來為其發聲。
課程前期,影像學院將帶著青少年朋友認識影像中的各種面向,並透過有趣且充滿創意的創作練習來掌握透過影像敘事的能力。後期階段則會讓同學在藝術家、導演的陪伴下,利用影像來書寫關於自身、關於日常、關於這塊土地,讓影像與青少年觀點緊密交織,最終再透過大型展覽形式,述說屬於臺灣青少年獨一無二的影像故事。

報名資格

15~18歲青少年(即2005.9.1以後出生到2008.8.31以前出生之青少年)

報名方式及費用

採線上報名至2024年3月20日止,3月22日公告錄取名單。詳細錄取名單請見青少年發聲網臉書粉絲頁,錄取者亦發信通知。
公告錄取後將收3000元保證金,全程參與者保證金將於創作完成後歸還。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7lOxB

課程時間


第一階段|基礎課程
 
【首發大堂課:影像基礎大補帖】
從影像發明脈絡出發,探討影像如何介入生活、藝術以及媒介特性,並欣賞大量經典、當代影像作品,培養閱讀影像語言的能力,拓展對影像風格認識的寬廣視野。
日期:4/13~4/14
*本階段為團體大堂課於台北市區進行,實際上課地點錄取後公告。
  
【編導式攝影工作坊】
在專業攝影家指導下,深入理解創作者的攝影策略,並運用實際拍攝練習,掌握觀看、框取、編排等重要影像拍攝能力。
日期:5/18~5/19
*本階段為分班團體課,將根據同學居住地及人數分班,請保留上述日期,實際上課僅一日。
 
【創作練習討論一:用創作凝視生活】
從日常生活拾取有創意的主題,並運用攝影概念進行創作,培養觀看事物的新觀點,以及將感受化為影像的能力。
日期:5/25~5/26、6/1~6/2
*本階段為分組小組課程,請保留上述日期,實際上課僅一時段(上午或下午)
 
【創作練習討論二:動、靜態影像創作】
規劃完整拍攝計畫並執行,在專業攝影家、導演討論帶領下,精進在主題企劃、拍攝編排、剪輯語彙的能力,練習運用影像與他人交流並闡述自身觀點。
日期:7/8~7/10、7/15~7/16
*本階段為分組小組課程,請保留上述日期,實際上課僅兩時段(上午或下午)
*報考分科測驗者於【創作練習討論二】可排至大考後時段,避免時間衝突。
 
第二階段|進階課程
 
【影像工作坊:各路大師陪你來練功】
廣邀多位當代藝術家、攝影家、導演等影像創作者,以小組工作坊形式練習多元且有趣的創作方法,打開對於影像創作不同面向的想像與嘗試。
日期:7/17~7/19
本階段為團體課程,將視學員地區決定上課地點,實際上課為三日營隊。
 
【小田野熱身營】
透過小型田野與創作形式,在陌生的環境中磨練觀察事物的敏銳度與影像思考的能力。
日期:7/27
本階段為攝影、短片分組課程,上課地點在台中市區。
 
【大田野移地訓練】
實際踏進鄉土社區參與居民的日常、產業與文化生活,並從中梳理出自身觀點,並運用過往所習得的影像創作方法,產出一套完整且聚焦的影像作品。
日期:7/30~8/7
請保留上述日期,實際上課為五日營隊。

第三階段|個人創作
 
【提案大會:創作靈感大會師】
從自身出發發想創作主題,並運用影像媒介的特性規劃個人拍攝計畫,並透過與專業影像創作者的討論,優化創作主題與拍攝方法。
日期:8/21~8/23
本階段為提案討論,請保留上述日期,實際上課僅一個時段(上午或下午),將視參與學員及講師時間而定。
 
【個人創作:大師班閉關修煉】
在專業導師的一對一陪伴與指導下,實際執行拍攝計畫,產出一套完整度高、主題聚焦的影像作品
日期:9月~12月
本階段為小班指導,將根據學員地區及創作主題搭配講師分組。
 
第四階段|成果發表
 
【策展工作坊:思考展覽多種可能】
參訪多檔展覽,觀摩多元展覽形式,並在策展藝術家的帶領下,共同規劃聯合展區。
日期:2025年學測後,寒假期間
本階段將視寒假、學測日期,規劃三日課程。
 
【聯合展覽:用影像創作向世界發聲】
拿起工具!實際參與佈展,並在專屬於自己的展場中,向世界提出你的青少年觀點。
日期:2025年2月下旬
本階段預計於台北進行首展,並視規劃安排後續移地展覽。
 

課程特色

最豐富講師社群|廣邀涵蓋攝影、電影、影展、當代藝術領域優秀創作者,包涵眾多大學影像科系講師教授,提供最豐富的學習視野。
最飽滿上課模式|課堂間安排大量作品賞析、創作分享,需表達自我看法及聆聽他人想法,培養未來公民應具備的觀點思考與溝通能力。
最扎實創作累積|所有課程皆含各式創作練習,累積多項實作作品,培養扎實的拍攝基礎以及工作方法,養成各項影像創作的必備能力。
最敏銳議題觀點|透過影像認識大量來自世界、台灣等不同議題,並於大田野訓練營中,親身參與地方生活,培養面對議題的多元觀點。
最完整個人創作|個人創作階段安排藝術家一對一指導,從主題聚焦、拍攝策略、編排剪輯,提供合適作品主題及學員風格的指導建議。
最實在學習履歷|產出大學畢製規格的個人作品,累積作品閱歷與實作經驗亦能讓你對於影像創作、當代議題提出個人觀點、侃侃而談。

課程規則須知

◆於【第二階段|影像工作坊】課程尾聲,同學可視自身學習的經驗與感受,選擇「攝影組」或「短片組」參與後續課程。
◆除【首發大堂課:影像基礎大補帖】於台北進行外,其餘課程明確日期、地點將視參與同學地區及時間決定,需連續兩日以上課程,也將由基金會規劃統一免費住宿、供餐,歡迎臺灣各地青少年報名參加。
◆課程之間皆有延續性,需全程參加不得缺課,有特殊狀況請提早與工作人員討論,否則將視為主動放棄後續課程,亦不退回保證金;如遇突發事件撞期(如大學面試),即刻與工作人員反應可協調處理,若仍難以調課,雖無法參與後續課程,但可退回保證金。
◆個人創作期間,攝影組同學將完成一系列攝影作品;短片組則選擇完成一部「實驗影像」或「紀錄短片」作品。該階段創作所需必要開支,亦由影像學院獎學金補助。
本活動為階段式課程,分別將於【影像工作坊】、及【提案大會】結束後,依據同學課程狀態與學習表現,評估進入下一階段課程的學員,未能晉階的學員則可退回全額保證金。
 

課程花絮|

豐富講師群

★黃建亮
電影/紀錄片導演、臺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亮相館影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影像總監,輔仁大學專業技術副教授,《報導者》深度攝影工作坊導師。1992年擔任電影《喜宴》劇照及平面攝影,曾任《紐約時報》駐台攝影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影像組總監。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Arts)攝影美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 in Photography),南伊利諾大學攝影與電影學士,專職影像創作40年,投身影像教育逾30年。

★李旭彬
出生、生活、創作於台南市。視覺藝術創作者,海馬迴光畫館創辦人,眼睛不好的中年攝影大哥。創作上著重觀察者座標,及反身性思考。喜歡寫字,常以影像與文字互為註 釋的方法說故事。近年發覺對佔台灣七成的山坡及山岳感到陌生,所以常常去山上散步。對各種 虛構的民族/國族主義感到困惑,喜歡自己混種的身份。

★陳敬寶
攝影藝術家,畢業於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 攝影系美術學士(BFA), 現為淡水鄧公國小藝術與人文老師,及在台北藝術大學擔任講師。曾獲日本東川獎、台北美術獎優 選、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入圍。

★廖克發
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從事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第一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入圍釜山國際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以及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並獲選坎城影展「世界電影工廠新導演工作坊」。短片《妮雅的門》也曾在釜山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其兩部拍攝家鄉的紀錄片《不即不離》與《還有一些樹》依然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審查禁止,創作持續反映真實世界。曾參與東京與柏林影展新銳營與金馬電影學院。也常擔任亞洲紀錄片訓練營Doc Doc, Asiadoc, FFD,New Asian Scenery等導師與評審。

★曾吉賢
導演,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專長為跨文化影像、紀錄片製作、 社區影像培力、文化資產保存與影像紀錄;持續創作紀錄片,作品有《囚·島》、《那兩根長長的鐵》、《沒有糖廠的副廠長》等片,《Sales》曾入圍日本山形YIDFF國際紀錄片影展、捷克人權影展。《打獅‧下山紀事》獲台灣地方誌影展優選。長期在社區進行影像培力計畫,讓不同年齡層的台灣人能用影像紀錄自己與社區的故事,並榮獲111年教育部社會貢獻獎個人獎。

★洪淳修
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紀錄片作品《金門留念》、《刪海經》、《河口人》等,曾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獎最佳剪輯等獎項肯定。作品皆以城市、國境邊陲為場景,呈現區域間的矛盾與衝突。

★曹良賓
新竹台灣人,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曾獲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獎助金、文化部紐約駐村創作計畫、法國在台協會巴黎攝影交流計畫等。創作之外,從事組織營運、社群服務,並關注開放文化。曾參與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審議委員、立方計劃空間顧問等。2016年,成立「Lightbox攝影圖書室」,致力收集、保存與共享台灣的攝影出版物。期盼以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建開放平權、屬於台灣的攝影文化。

★吳孟真
藝術家、攝影教育工作者。畢業於倫敦大學建築史碩士及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MFA)藝術創作碩士。作品曾於波士頓美術館、新英格蘭攝影雙年展等地展出。2016年於美國Vermont Studio Center駐村,同年參與高美館「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展覽;2019年受邀於日本京都藝術中心駐村創作及發表。曾任職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參與開館展覽「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之規劃執行。曾任SMFA攝影部門講師和美國Lifetouch公司人像攝影師。2021年參與策劃之「土步‧土語:洪政任研究展」,入圍第20屆台新藝術獎。現為世新大學圖傳系「攝影評論」課程講師。

★鍾易庭
現為ExLAB攝影實驗室主持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講師,美國紐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進階攝影研究所碩士。
專長領域為當代攝影創作、藝術家使用攝影、觀念藝術與攝影、靜止性動態影像表現、早期攝影史、視覺文化與攝影書寫與評論。

★朱盈樺
藝術家、視覺文化研究者,近期關注當代生活中媒介意義的轉換,尤其是數位時代的書誌創作文化現象。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Practice-Based博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

★周武翰
愚人節生,喜歡走路。政大廣告、倫敦藝術大學室內設計、倫敦大都會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現以「敘事與建築」兩者互相的啟發實驗創作。在都市空間探索之外鑽研手工書製本,認為這兩件事很有關聯,一起編織一段在空間中行走的旅程,於是作品多以書本形式承載與展演。

★吳梓安
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推廣、研究與擴延。以Super 8和16mm膠卷的技法,拼貼異質的影像、聲音與文本進行創作,質問電影敘事與自我建構。
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媒體研究所。作品呈現形式包括放映,展覽與表演。影展經歷包括:倫敦BFI Flare、鹿特丹影展、舊金山電影資料館、雪菲爾紀錄影展、東京Image Forum、首爾EXiS、吉隆坡KLEX、台灣金穗獎、金馬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展覽經歷包括:台北美術獎、台灣錄像雙年展、台灣雙年展、台北國際藝術村、馬尼拉大都會美術館等。亦參與策劃各種實驗電影映演活動。

★張卉欣
出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研究所,主要創作媒材為現成物雕塑、影像、裝置、觀念。個展有2016年《那個和這個 (this∧that) 》水谷藝術、2019年《一個東西是另一個東西的洞》科藝廊。亦參與2016年 SHOUT (1/4)攝影之聲,2015年《a flower is not a flower》等作品出版刊物。

★温淨淳
台灣複合媒體影像創作者。2013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科系。曾參與紐約 MTV, CNN, Loreal, Intel, LaMer,  等影像廣告設計,並且參與紐約音樂節 ElectricZoo 裝置視覺設計。 2013年動畫作品《彼端》入選 2013金馬五十影展,哥倫比亞動畫影展等。2016年旅丹麥實驗劇場參與劇場影像與舞台裝置製作。2017 擔任紐約 Adobe Creative Jam 評審。2020實驗影像 《另一個世界”》於希臘雅典數位影像節播放。

課程相關聯絡

侯先生(02)2704-8856*712
Email: hou@fubon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