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魔法學院-用攝影與短片發聲
2019年,青少年發聲獎迎來全面的轉型,以全新的招牌「視覺魔法學院」露出,聚焦在「以畫面傳達觀點」的青少年創作,正式以「學程制」的課程型態進行招生,分成靜態影像的攝影學程與動態影像的短片學程。招募全台灣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16-19歲青少年,一起在專業老師的陪伴與帶領下學習;在相機快門輕易能夠按下的時代、無時無刻都被大量影像包圍的我們,要如何解讀眼前看到的資訊、理解從「框」裡看到的世界與「框」外更多的世界,怎麼把心中浮出的問題做延伸和思考?學程中的課程設計嘗試去解答這些問題,建構青少年對自己的認識,進而從自己的經驗、周遭的生活,發展創作主題。期待參與學程的學員們理解,面對自己有話想說,不論是要談什麼主題或使用什麼創作手法,重要的是如何「把話講清楚」。  



攝影學程從學期間以兩天密集的講座式扎實課程開始,在台灣第一個攝影圖書室LIGHTBOX開跑,由曹良賓館長介紹攝影書與讀者的關係,針對不同創作主題,在編輯與觀眾的互動上提供新的想像;藝術家吳孟真老師分享了《攝影的一百種方式》,把自己整理的古今中外攝影師創作手法介紹了一輪;攝影評論家鍾易庭老師帶大家導讀「知覺現象學」的文本,把文字與攝影的邊界做了更多層次的討論;藝術家陳敬寶老師帶來攝影的原初:針孔攝影的製作、拍攝、沖洗,以及攝影的歷史,重新介紹了畫面都需要等待的情緒。學員們透過不斷的實作練習,由藝術家老師們對作業進行回饋,從作業中能看見同學進步的足跡。來到暑假,學員們分組進行了由三位藝術家老師吳孟真、陳欣彤和張卉欣,激發思考的攝影創作工作坊,從拼貼、轉印、質地、肌理、物件互動等等各式各樣的概念,帶著大家重新思考畫面的意義建構;暑假的營隊去到台東的三個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移地訓練,透過參與部落活動,身體力行的勞動,體驗異地文化的衝擊,並在四位隨隊攝影師李旭彬、陳敬寶、李立中和張允菡的現場指導下,經歷完整的創作過程,從拍攝主題,拍攝的對象,創作的倫理等等全面的學習。基礎課程結束後,到絞盡腦汁的提案大會,基礎課才算正式結束。每位同學都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創作主題,歷時四個月與專業攝影師來回創作跟討論。最後,相較於前幾屆發聲獎攝影作品是以展場發表的經驗不同,今年最終成果是學員們以手做「小誌」的形式透過紙上展演,分享自己的創作。 



短片學程今年度的焦點則是圍繞著紀錄和實驗影像展開,有別過去基金會發聲工作坊較多劇情片的編劇和表演練習,這次學員們更聚焦在自己關心的主題和進入田野觀察、沉浸、學習不同的媒材敘事。從古老的民間故事開始,研究民間譚故事的楊雨樵老師介紹角色如何透過不同的方式理解,練習透過物件的操作去創造角色,觀察角色和空間互動的各種可能性;由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活動統籌吳凡老師帶領同學認識紀錄片的多種可能,影評人陳平浩老師利用大量不同類型的動態影像跟同學一起思考影像的設計與安排;實作的部份有錄像藝術家温淨淳老師帶領同學利用不同素材與影像的元素拍攝自己的實驗短片,而在暑假較長的營隊時程,辦理了一場「影像創作馬拉松」,由紀錄片導演曾吉賢老師帶領同學練習如何進行紀錄片的拍攝與訪談,也藉由每位同學成長階段的家庭影像,探索了影像素材的時間性與再剪接後呈現的觀點練習。同學也觀看了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共時的星叢」展覽,在策展人黃亞歷導演的分享下,從中看見攝影、文學、美術、電影跨域的可能,帶領同學思考身為一個創作者可以思考的深度廣度。基礎課程結束到後續的提案,同學分別提出紀錄片、實驗片跟劇情片的想像,與由專業導演擔任的監製見面討論數次,在過程不斷校正、聚焦方向,直到成果完成。今年的短片學程一共產出三部紀錄片和一部實驗片。 



從報名直到創作結束,長達八個月的學程,集結從全台灣各地來的學生,有普通高中、職業學校、自學生或實驗教育機構,同學彼此帶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有學員本來就很熱衷於影像創作,也有完全沒有影像經驗的初學者。透過每次課程間的交流,多了對影像的認識、對創作的想法,以及在講師一次次的實作任務指令下,藉由創作增加對自己的認識。雖然並非所有學員都走完學程的創作階段、進行發表,不過,期待每個參與的同學都能深刻的經歷到一個練習表達的機會,認識以創作做為發聲的可能性,每個人會有適合自己的表達方法,但必須先相信自己是可以產生影響力的人,在自己關注的人事物中努力,在行動中實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青少年發聲。